money1.jpg 

最近最熱門的一句話大概就是:「你拿到消費劵要怎麼用?」面對這個問題,我發現每個人總能提出一套使用方法,也似乎都對消費劵的發放顯得相當期待。只是,問題真的這麼簡單嗎?這到底是一項德政,還是兩面刃的政策呢?

 

如果你認為消費劵是一項完全沒有缺陷的德政,我會勸你別繼續看下去…

 

消費劵的用意,其立基點在於消費劵不但能為緊縮的民間消費注入一劑強心針,同時讓已經沒錢消費的中下階層民眾,感受到政府為人民所做的努力。更重要的是,日漸高漲的民怨可以暫時獲得紓解,促進民間消費的政策,一定會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。料想,另一個愛唱反調且身陷風暴的反對黨即使一開始有不贊同的聲音,最後為了不得罪選民,一定不敢違逆民意,因此這政策不會有太多反對聲浪。

 

如此這般,有效期限內的歡樂消費有了認同。帳面上難看的數字也獲得了美化的機會,這真是一石二鳥的好方法。而且,為人民所做的努力,一切合理,不是嗎?

 

事實不一定如此。只要表面上美好就稱得上美好的話,那整個世界就真的太美好了。

 

發行消費劵,錢從那裡來?

依照初步推估,每個中華民國國民所能領到的3600元額度,不將成本列入計算,至少都得舉債829億左右。是啊!猶如刷信用卡一般,看不到錢從荷包拿出來,心就比較不痛。到最後,這筆債誰來償還?回推到最後,還不是納稅人本身及債留子孫。

 

美化GDP 勢在必行

看了好幾篇關於臺灣明年GDP的推估,由於預測數據不一,就不討論。但不論如何,明年景氣恐難迅速恢復,GDP預測下修,總是實情。這時候研擬明年初發消費劵,時機也太剛好了。還是先看看GDP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

 

GDP = C+I+G+(X-M)

 

C=私人消費

I=投資

G=政府消費支出

X=出口

M=進口

 

上述的公式很清楚的列出GDP是由私人消費、投資、政府支出及出口減掉入口所組成。我們可以想像,時機不佳,中小企業敢向銀行貸款投資的有多少? 一向以出口貿易為主的臺灣,出口可謂是經濟命脈,海外消費市場在歐美的經濟衰退下,肯定影響整體出口業。因此,要提升GDP的貢獻值,腦筋自然要動到政府的投資消費民間消費這兩項內需來。

 

既然政府支出的部份愛台十二項建設做為背書,那刺激民間消費要怎麼做呢?以現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來觀察,有錢的人把錢放到銀行,不敢消費。沒錢的人更不可能突然有錢來消費,因此整個消費市場呈現萎靡的狀況。沒人敢保證這樣的情況何時會好轉,也因此消費劵的構想,才會在這個時候被提出。

 

或許有人會問,退稅呢?政府怎麼不用退稅來刺激消費?

 

退稅的問題就在於,退稅的效果並不會刺激到消費。試以目前不景氣的環境想想,

大家會傾向於現金在手,投資還是消費呢?沒人能夠預測經濟寒冬會持續多久,

因此退稅後,民眾是極有可能將錢放到銀行去。而那些唸書唸到經濟學博士的官員比比皆是,他們難道會不曉得,退稅完,錢不一定會用來消費,反而可能放到保險箱鎖起來。所以,發放消費劵的構想,豈不是比退稅來得好,更能立即反映在看的到的數字上

 

數字說真話?

回頭檢視一下消費劵的使用限制。它被規範在期限內用完,不能用來投資或儲蓄,只能用作消費。為何要做這樣的限制呢?這當然是有一些政治考量的因素存在。

 

有學者預估,消費劵約可貢獻明年0.64%GDP值。消費劵若沒有時間上的限制,只恐怕貢獻值將會被分散。做為短期刺激景氣效果的消費劵,如果不能在短時間內產生效果,那將不利於拉抬明年不好看的GDP數據

 

也就是說,明年的GDP,會是一個刻意美化的成果。我們以往相信的數字說真話,說了真話嗎?這或許是另一件我們該好好思考的事情。況且,若要刺激更多的消費,不太可能只有這種短期思考。民眾也不太可能在花完3600元的消費劵後,覺得不過癮,再從口袋掏出更多的錢來消費吧!

 

消費劵是兩面刃,有人樂觀以待,也有人持比較負面的看法,而我剛好就是比較悲觀的一個。因為我總認為消費劵,看似用意在於刺激民間消費,卻隱含著美化數據的政治思考在裡頭。更重要的是,這並不是無償的,而是以後要還的。美化數字真的會比長遠的規劃更重要嗎?這個問題,不單是主政者,或許,我們也該問問自己。

Andy Kuo

 

11.23.2008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ak11 的頭像
    ak11

    Andy's 語焉不詳

    ak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